
陶渊明的诗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3、他是中国山水隐逸派的开山祖师,他所描绘的“桃花源”成了后世无数文人争相追求的精神乐土。
4、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的诗句)。
5、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8、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9、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10、接下来谈谈这两种类型中的后一种,也就是因感叹人生无常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己酉岁九月九日》中的这句诗为例:
1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复得返自然.
12、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3、这里感叹的是,为何逃离不了这种贫困的生活呢?这是因为其他人都做得很好,只有自己笨拙不会谋生。这个“拙”字,是巧拙的拙,含有笨拙的意思。另外,这也和《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的“拙”同样,有淳朴的意思,表现的是对机巧的反对。
14、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5、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16、像这样无法与世间调和的状态,陶渊明自己也承认是性格使然:
17、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1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9、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20、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2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22、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八》原文: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23、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25、只要心远离了尘世,自然就会感到居处偏僻幽静。
26、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饮酒二十首》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27、其实这样的慨叹自古有之,只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特别频繁,也许是和当时的战乱动荡有关吧。
28、他希望在那动荡的年代中,人人都能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就像《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30、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一刻一刻的时间,既无法挽回也无法改写,所以才想要将这既无法挽回也无法改写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从容地接受这流转不息的“相”。在前面引过的《形影神》中,作者让神,也就是灵魂,说出了这样的话:
31、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3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3、译文: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34、——《归园田居其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5、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36、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37、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38、陶渊明作有题为《形影神》的一组诗。形也就是身体。形对影,也就是人的影子说:“因为人生无常,所以还是饮酒消愁为好。”影回答说:“应该行善度过一生。”听到了形与影的问答,神,也就是精神,在最后出场教诲它们说:“喝酒使人寿命缩短,行善也无人褒扬。还是纵浪大化,听凭天命为好。”这组诗由这样的结构组成。下面的一节就是形,亦即身体所说的话。
39、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40、精卫填海,刑天挥斧,均是《山海经》中的励志故事。
4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2、陶诗情真,事真,无隐避,无夸张, 有亲切的感受。描写的内容又都是日常生活,然而用诗歌来诉说生活,这又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于西田获早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杂诗》),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平淡生活中的哲理,尽管时间维度跨越千年,后世的我们读来依旧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内心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渴望。
4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4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5、这些都是在歌咏这种心情吧,特别是在《饮酒·其十一》中有下面这两句诗:
4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47、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48、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49、译文: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50、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5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53、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5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55、因此,此处的“拙生”在表面上说的是自己不善营生,是陶渊明对这样的自己的审视与自嘲,但是所谓不善营生实际上是站在巧于钻营的人的立场上来看的。对于陶渊明自身来说,指的是毫无机巧、淳真朴实的态度。因此,“拙生”也表现的是自己的毫无机巧、淳真朴实。在自嘲不善营生的陶渊明的心中,也隐含着对自己弃绝机巧、淳真朴实的自负吧。
5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7、大凡人类的心境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并不是与世俗世界完全隔绝,变成天上的人,而是尽管身在世俗世界,却如天人那样呼吸。而如天人那样呼吸也不是呼吸天上送来的空气,而是原封不动地呼吸着世俗世界的空气。陶渊明由感叹无常,到达“应尽便须尽”的心境,并不是“奚觉无一人”这样的寂寞感已经消失了,也不是从“念之中心焦”这样的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了。寂寞仍是寂寞,烦恼也还是烦恼,体味着这些,又超越了这些,才能到达旷达地谛观自己的烦恼的境界。因此,即便是在达到那个境界之后,他也还是会歌咏出寂寞与苦恼之诗。这绝不矛盾抵牾。如果既没有寂寞也没有烦恼,那么谛观就无法在这期间成立,也就无所谓觉悟了吧。
58、既然每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己,那么又何必执着于骨肉血缘呢?
59、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