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名联
1、这个对联据说是一个城隍庙的对联,虽然文字并不算华丽,但是构思和哲理都让人佩服不已,很值得背下来。上联是说孝心是立身之本,但是孝心并不是用钱的计算的。比如有钱人会用大笔的钱孝敬父母,而穷人家一年到头可能就给父母一点点零用钱。但是并不能说穷人的孝心就比有钱人的少。有时候,一句贴心的问候比一堆名牌衣服,更加暖人心,更加显孝心。
2、无论是山还是水,风景到处都秀丽,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景色时时都令人好奇。
3、清乾隆时期的进士秦大士游览了岳飞墓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千古名联。由此可见,这几个陷害岳飞的奸佞,在人们心目中的丑恶形象。
4、我来敲不二法门,催座上菩提快拔众生登彼岸;
5、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名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就出自曹学佺之手。
6、地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老(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7、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8、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9、 鲁字现在的意思多为:愚鲁、粗鲁、鲁莽,蠢笨的意思。春秋战国时间鲁国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鲁也是山东省的别称。
10、 蛛丝马迹---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蜘蛛丝,灶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11、相传有个农民欠地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12、仙凡界者是仙境与人间的分界线。仙境清心幽雅,公平和谐;人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好似戏场。到那里去?由你自己选择吧!
13、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件,详细看过状纸后,不畏惧皇亲宗室,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14、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5、一天,皇亲的奴才又闲得无聊,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斗犬骑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丧狗口,这时路边冲出一杀猪佬,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皇亲的奴才一看,区区平民竟然把主子心爱的斗犬杀了,那还了得!他们把杀猪佬捆绑起来连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
16、苍茫四顾,俯吴楚剩水残山,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清,李秀峰撰)
17、这副对联是写岳阳楼的千古名联。岳阳楼是四大名楼之北宋范仲淹曾经写了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为千古名句,被很多人当做座右铭。
18、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明代李时珍在《本目纲目虫三》中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
19、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20、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21、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22、这副对联是赞美诸葛亮的名篇。上联的两表指的是诸葛亮写的前后《出师表》,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赞誉。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更是家喻户晓的美谈。而下联的“一对”指的是诸葛亮为刘备指点天下的隆中对。
23、晚明的福建,一度也是书家画人的摇篮,曹学佺以其才华名列“闽中十才子”之首。据称,在林则徐的福州府第“七十二峰楼”的大堂中,悬挂的就是曹学佺的《贞松图》。
24、这个对联是成都望江楼长联,字数长达二百一十二字,比著名的大观楼长联还要更长一点。
25、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
26、其实,最开始跪在岳飞墓前的只有秦桧夫妇,后来逐渐增加,直到人数变成了5人。那么,这些人是在什么时候跪在了岳飞墓前的呢?第5人又是谁呢?为什么现在又变成了4个人了呢?
27、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如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按其功能效应的大小排个座次的话,龙无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么,第二位就该是凤了。
28、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